天津家教 陶渊明:“田园”有风险,逃离需谨慎


来源:天津师大家教中心 日期:

天津家教网  天津一对一上门家教  天津一对一家教  天津家教  天津家教网 几日全国多个城市雾霾再次爆表,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,愈发觉得已经故去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逃离城市的勇气可敬。

 

但世间所有看起来美好的事情都经不起近距离地察看。

 

人人都爱陶渊明,人人都歆羡他能成功归隐。

 

若真正了解他纠结的一生。

 

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不可复制,他的成功也不值得盲目效仿。

 

 

1.田园将芜胡不归?

 

公元405年一个幽静的深夜。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陶渊明,独自在彭泽县后衙的寝室里伏案写下辞职信,因为妹妹的去世他下定决心挂冠去职。

 

他终于彻底逃离“北上广”,实现了自己的隐居理想。

 

陶渊明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,这一决定与行为将深刻影响后世文人。

 

而他本人甚至被现今万千文青们视为精神偶像,接受顶礼膜拜。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大升华到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

 

“田园将芜胡不归?”对于陶渊明,田园生活有一种不可抵抗的魔力。

 

魏晋南北朝时期,选拔公务员的“九品中正制”,也已经到了末期,最初以基层评议举荐人才的形式,看起来颇有点不唯分数,“素质教育”的先声。

 

但时间一长,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,垄断仕途。品评士人、选拔官吏时,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,形成了“官二代、富二代”的局面。

 

广大青年才俊尤其寒门子弟,要等到一百多年后才能通过相对公平的公务员考试——科举,进入官场。

 

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晋代文化届网红,祖父曾官居太守:其权重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。

 

以“隐士”闻名古今的陶渊明却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官三代”,若按“九品”论,怎么着也能以名士之后的身份评个“中上品”。

 

但陶渊明命苦,八岁父丧,十二岁母亲也跟着离世。自此家道中落,便对世情心灰意冷,早年修习儒家经典,(《饮酒》其十六:“少年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”)同时,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,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(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《归园田居》其一)。

 

因“家贫”,陶渊明为“家中妻儿”计,开始了他多次归隐,后又反复出仕为官,纠结的前半生。

 

从二十岁开始,陶渊明凭借名士后代的身份,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,以谋生路;

 

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,相当于地方教育部部长,不久便不堪吏职,辞官归家;

 

之后,州里又召他做主簿,他辞却了此事,依旧在家闲居;

 

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三月,渊明任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,做地方军队的参谋总长。

 

“园田日梦想,安得久离析”(《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》诗),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,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。

 

最后一次出仕是彭泽县令,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。

 

从陶渊明纠结的宦海历程看,他最为我们熟知的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才不会像史书那般“轻描重写”,很是经历了一番“物质”与“精神”、“苟且”与“初心”的激烈心理战。

 

再加上朝局频繁更迭,世事不堪以对,才更加坚定了陶渊明对“田园生活”的无限向往与憧憬。

 

家、国、天下的命运在陶渊明这里就这样共同体般纠缠在了一起。

 

 

 

2.“逃离”不是堕落就是回来?

 

陶渊明的纠结也正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年人的纠结。

 

天津家教中心(www.tsdjjw.com)